用改革手段增加“购物车”容量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会议要求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
深挖需求潜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521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在扩大内需上仍具有巨大前景,尤其是居民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处处长、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消费呈现区域间的梯度升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目前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且中等收入群体在4亿人左右。此外,我国消费升级总体上处于上升期。随着各种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不断涌现,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成长性好的特性不断凸显。
付一夫表示,从供给端看,未来要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高,以此实现商品质量更加优化与商品品类愈加丰富,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带动商品价格的降低,从而使国人能够提高自身的边际消费倾向,激发消费潜力。
陈丽芬进一步分析,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费降税、扩大开放的举措,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也先后发布了相关促消费措施。随后,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特别是针对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的具体政策措施。“随着促消费政策的陆续落实,新技术新模式将不断应用到消费经济领域,消费动能将持续释放。”
补齐消费短板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的核心短板是消费市场供需不匹配、有效供给不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邹蕴涵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农村消费中,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道路、交通、网络、电力等建设水平不能适应消费需求以及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都给扩大消费增加了障碍;在城镇消费中,新兴消费规则制度也没有跟上需求发展,影响消费意愿,最为典型的是服务消费。“如城镇居民的服务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家政、育儿等行业规则标准欠缺、事后监管跟不上等问题导致居民消费时满足感不够强。”
针对上述问题,邹蕴涵建议,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改善措施进一步促进消费。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稳步迈向中高端、加快消费产品供给质量提升,还应通过一定的行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快创新。
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在前期“百千工程”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快弥补不同区域农村消费短板。
此外,要推动服务行业通过行业协会提升质量,并加快推出行业统一服务标准以便于产业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还需集中整顿一批当前引发较大影响的服务领域问题,如预付卡消费“跑路”问题。
与此同时,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通过打造一批步行街、代表性商圈乃至国际消费中心加快推动国内消费软环境改造升级,让群众愿意消费、乐于消费。